記得有那么一段時間,我經常會在朋友圈刷到同一條廣告。神奇的是,幾乎我所有的好友都會跑來這條廣告底下點贊或評論,評論區異?;鸨?,滑屏半天都滑不到底。
就這條廣告,把半個朋友圈的人都炸出來了,可是說是很魔幻了。有的小伙伴表示好奇:
為什么這么多人點贊評論?
有的小伙伴表示不理解:
厲害了,10分鐘30+條評論,你們約好在這聊天的嗎?
還有的小伙伴干脆在評論區里打起了各種廣告……(不愧是都是互聯網人,腦回路清奇)
朋友圈Python廣告下的評論
更神奇的是,最近這段日子,這條廣告又開始霸占朋友圈了,而且還出現了好幾個版本。
就連公眾號、抖音,也都被這些“學Python”的廣告霸占了。據說,這些廣告還一度引起了“全民學Python“的小熱潮。
那么,這些廣告有啥魔力“圈粉”這么多路人?這門課程背后又有哪些套路呢?這次我們打入內部,帶大家一起來扒一扒。
01
看了近百條廣告后,我總結了8個套路
為了深扒Python小課的文案套路,我翻遍了朋友圈、公眾號、抖音,看了近百條廣告發現,為了吸引用戶的點擊,“Python小課”可以說是費盡了心機。
總結下來,我發現朋友圈的文案基本上有2個套路,公眾號轉化文案和抖音的引流視頻都離不開6個套路。
1)朋友圈文案是如何吸引用戶的?
仔細觀察你會發現,“Python小課”的朋友圈廣告,一般都是2~4行左右的短文案加上九宮格折疊頁圖片(或者小視頻),我們逐一拆解。
①短短幾行字突出課程功效
先上它的文案給大家感受下:
批量處理Excel,學Python教你5分鐘搞定……
學Python,自動化處理Excel、Word,高效辦公,準時下班!
發現沒有,這些朋友圈文案都有一個特點,就是突出了這門課的功效,簡單粗暴地告訴你,課程能幫你解決什么問題。
有的朋友圈文案,甚至還能進一步體現產品的差異化,比如低門檻、高效、低價、有趣等。
②九宮格折疊頁,3步吸引你關注公眾號
短文案各有各的不同,九宮格的套路幾乎一樣,當你點進廣告后你會發現幾乎一樣的折疊頁詳情,3種套路層層遞進:
第一步,體現適合人群,先把人群鎖定,比如和你說適合職場菜鳥、小白、想成長的人……
第二步,體現獲得感,用戶學了課程能夠獲得什么,吸引用戶往下看。比如告訴你學了課程可以升值加薪、高效完成XXX……
第三步,突出學習過程的體驗以及差異化學習方式,做進一步轉化。比如突出學的時候有多輕松,占用的時間有多短等等,降低你參與課程的門檻。
2)公眾號投放&抖音視頻的6個轉化套路
Python小課在公眾號投放的廣告和在抖音上投放的廣告,套路就更多了,基本上都遵循以下這6個步驟:
①吸引用戶注意
第1步就是吸引用戶注意。Python小課廣告的標題和開頭很擅長制造焦慮,都是緊扣目標用戶心理的相關話題。
比如職場人最關心的成長問題、薪資問題,更是抓住了年后用戶跳槽的心理。舉幾個典型的例子給大家感受下(類似的標題,90%是Python的廣告):
工作3年連一個實習生都不如……
疫情期間,看到了同事的工資后,我退出了群聊
說了1000次年后要辭職的那批人,現在動都不敢動
足不出戶的日子里,我發現自己被同齡人狠狠拋棄了
有的時候,還會各種蹭熱點,故弄玄虛:
爆紅的李子柒,讓我越想越后怕……
抖音短視頻也是同樣的套路,在一開始吸引用戶關注,要么是通過沙雕劇情引入,要么以反問句式開頭。比如:
來公司幾個月連升兩級,還不是因為長得漂亮……
在職場,不會python有多吃虧?
②花式戳痛點,引需求
第2步就是指出目標用戶面臨的現實痛點問題,比如:
錢多事少、努力不如新人、發展空間小、每天做重復的事、無效加班……
同樣地,抖音短視頻是這樣戳用戶痛點的,比如在職場上沒有競爭力,體力拼不過大學生、資源拼不過老同事等等。
③擴大目標人群
第3步需要擴大受眾人群。畢竟受眾越多,就可能帶來更多的轉化。
比如訂閱號的推廣文案,在吸引用戶注意、引出需求之后,緊接著就會有擴大人群的部分,比如:
你會想:學編程不就成了程序員嗎?其實在這個時代真不是這樣。
做為職場必備技能,大部分行業都已在招聘ID中,紛紛給出了XXX這樣的招聘條件……
再比如,抖音短視頻是這樣擴大目標受眾的,比如可以幫助做金融的人XXX,可以幫助做電商的人XXX,可以幫助做社群的人XXX……
④呈現產品差異化
第4步,呈現產品差異化,這部分主要突出產品不同于其他課程的點在哪里,用戶憑什么選擇你的課程?
公眾號推文是這樣體現產品差異化的,提取幾個課程特點的關鍵詞,比如零基礎、情景教學、在線實操等,突出產品的特點引起用戶興趣。
再比如編程小白從“不知道”到“知道”、比如刷個短視頻的時間就能學完一節課等……
抖音短視頻中,同樣也會突出課程的差異化,比如助教老師全程指導、像玩游戲一樣……
⑤強化產品功效
第5步,強化產品的功效。給用戶造夢,重點強調學了之后會怎樣。比如:
簡直成為用戶口中的大神,用幾行代碼就能解決他們處理半天的工作……
⑥價格拆解+福利,促成轉化
最后臨門一腳,給用戶立即購買的理由,利用緊迫感促成轉化。比如強調這個價格是專享價格,僅限前100位同學
為了讓你不猶豫就下單,還會將價格拆解: 8.9元4節課,并用類比法讓用戶感覺很便宜,比如:不到一杯奶茶的錢,就能……
從吸引用戶注意到戳痛點引需求,再到擴大目標人群,呈現產品差異化,強化產品功效,再到最終的價格拆解促成成交,形成了一個完整的轉化閉環。
不過這只是轉化的開始,更深的套路還在后面。
02
最高50%社群轉化率,背后有啥貓膩?
有數據顯示,某編程體驗課程都能夠做到30%-50%的轉化率。帶著強烈的好奇心,我加入了“Python小課社群”,開啟了長達一個星期的臥底之旅,最終發現這個體驗課社群背后的秘密。
1)強化用戶的學習動機
當你進入社群的第一天,你會被科(xi)普(nao)學習Python有多厲害。
比如助教在群聊里會時不時地曬一些學員案例,強調學之前有多菜鳥,學了之后有多牛逼,工作效率有多高等等。
另外,助教還會甩出一堆關于Python工程師的崗位需求、薪資水平等,目的就是一個,告訴你學習Python之后有多賺錢。
緊接著助教開始擴大目標受眾,強調誰都能學,誰學都能賺。
在接下來的課程學習中,你會不斷地被“洗腦” Python 有多重要,再不學習就要被時代拋棄、被同齡人拋棄……不斷激發你的需求和興趣,增強你的學習動機。
2)讓用戶感覺能輕松做到
①簡單易行給用戶參與感
為了讓用戶快速上手 ,Python平臺的課程設計可謂煞費苦心。
勾起用戶的興趣和學習欲望還遠遠不夠,如果用戶在學習的過程中感到吃力或者產生畏難心理,可能就有不少人打退堂鼓,難以堅持,更別提后期的轉化了。
而Python課程平臺很雞賊地將學習門檻和難度設置得很低,告訴你很輕松就能做到。
不需要下載軟件,打開網頁就可以參加學習。課程是文字交互式(聊天)的學習,對 0 基礎同學非常友好……
老師甚至都把你的代碼寫好了,你只需要點個“運行”按鈕就可以出來運行結果。
課程中還會設置一些比較簡單的操作,比如讓你在括號中打上老師給你準備好的內容,你只要點擊“運行”就能出來結果,可以說是成就感滿滿了。
除此之外,課程還設置了一些練習題,這些題都很簡單,只需照葫蘆畫瓢或者把代碼復制粘貼過來,改動改動就行了。(終于體會到了抄作業的那種,不勞而獲的感覺 )
②鼓勵分享給用戶成就感
班主任會讓學員們在學習完一關之后,將代碼的運行結果發到群里,發送了的學員都可以獲得課程資料包的獎勵。
在資料包的誘惑下,大家紛紛往群里發送代碼運行結果的鏈接。鏈接上還會顯示每個人一共運行了幾行代碼,讓人忍不住產生攀比心理,對于沒有完成當天任務的人來說更是一種激勵。
于是大家仿佛打了雞血一般,學習群里一片熱火朝天的景象,甚至有好幾個人凌晨兩三點都還在學習……
3)送優惠券觸發用戶轉化
在體驗課程快結束的時候,班主任趁熱打鐵,開始給大家介紹“正價課程”了。
正價課程一門課要999元,為了促進轉化,班主任說如果團購兩門課程的話,總共有500塊錢的優惠。除此之外,還可以使用一張200元的優惠券,券后價只需要1298元。
不過這個優惠券數量有限,總共只有50張,先到先得。(這個優惠券是不是真的只有50張,咱也不知道,咱也不敢問。)
考慮到用戶中有不少人是略微拮據的學生黨,老師還提出課程支持花唄和信用卡分期,進一步降低了轉化門檻。
不得不說這波操作下來,很多人都心動了,不少人在群里問助教要優惠券。(我懷疑其中有托,但是我沒有證據。)
除了課程組合價和優惠券之外,更秀的是報名的學員可以領取雨傘、帆布包等小禮物。助教以統計禮物的名義,讓用戶在群里接龍曬單,營造出課程熱賣的氛圍,試圖利用用戶的從眾心理做進一步轉化。
另外,助教還會私聊沒有在群里說話的用戶(比如我),告訴我優惠券可能不夠用了,將優先給到已經完課的同學。
一邊督促我趕緊上完課,一邊試圖轉化我,簡直妙啊。
總之,在這個環節,送優惠券的操作可以說是推動用戶轉化的觸發點。
用戶有了強烈的學習動機,加上課程不難可以學會,很容易就會讓用戶完成下單的行為。
這番體驗下來,我發現這些套路正好契合了福格(Fogg)行為模型。
什么是福格模型呢?這個模型由斯坦福某實驗室主任福格所提出,他認為,要使人完成一個行為,必須具備三要素:
充分的動機
完成這一行為的能力
觸發用戶付諸行動的因素
對應到Python課程的轉化套路來說,也分為三個方面。
首先,強化用戶的學習動機,讓用戶強烈感受到學習所帶來的回報,比如賺大錢或者工作效率的提升。
其次,將學習門檻和課程難度設置得很低,簡單易上手,告訴用戶輕松就能夠做好,從而樹立學下去的信心。
最后,通過課程組合價、送優惠券以及送小禮物等方式觸發用戶,推動社群內成員的轉化。
03
結語
不得不說,Python小課的文案和社群套路,可以說的上是教科書級別的。
朋友圈、公眾號、抖音的投放文案拆解下來,基本上就是這6個步驟,形成一個完美的轉化閉環:
1)吸引用戶注意
2)花式戳痛點,引需求
3)擴大目標人群
4)呈現產品差異化
5)強化產品功效
6)價格拆解+福利,促成轉化
社群的轉化套路正好契合了福格行為模型,主要分為3個部分:
1)強化用戶的學習動機
2)讓用戶感覺能輕松做到
3)送優惠券觸發用戶轉化
話說回來,這些套路之所以能這么好用,從某種程度上來說是因為平臺方洞察到了用戶的心理,將人性套路用到了極致。
你在朋友圈看到過Python的廣告嗎?有心動嗎?